漢代的云散了,唐朝的風停了,韶山巍峨如初,黃河滔滔依舊,2000年的時間仿佛只是一瞬間,只有古柏上一道道縱長的紋理在訴說著歷史滄桑。
近日,從澠池縣城一路向北,穿過峻嶺逶迤的韶山,記者來到了段村鄉(xiāng)中關村,在該村北側禪林寺里見到了這棵古老而神奇的側柏(如圖)。
“你問我這樹具體活了多少年啊?恐怕我爺爺的爺爺也說不清。”中關村的一位老者對記者說。他表示,雖然寺院的建造年代已無從考據,但可以確定側柏在寺廟修建之前已經存在,中關村村民世代相傳這棵樹在漢朝時栽種,便習慣稱其為“漢柏”。古柏位于該寺后院正中央,主干筆直粗壯,在距地面3米高左右分出5枝,茂密的枝葉猶如一把撐開的綠色大傘,參天蔽日,把整個后院籠罩在一片陰涼之下。澠池縣林業(yè)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寺原有6棵側柏,清代乾隆年間,寺院整修時因資金短缺,伐掉了5棵較小的做木料,僅保留了這棵最老的。1985年夏,澠池縣林業(yè)局測定,古柏總高20.5米,主干高3.4米,胸圍4.3米,東西冠幅15米,南北冠幅20.5米。2008年11月,三門峽市綠化委員會測定該樹樹齡在2000年以上,是名副其實的“漢柏”,屬于國家一級古樹,遂掛牌予以保護。
據了解,側柏壽命長、姿態(tài)美、四季常青,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常將其栽植于寺院、陵墓等地,以此營造肅靜清幽的氣氛。記者看到,這棵側柏的主干上纏繞著許多祈福的紅絲線,當地村民認為2000多年的古柏已然靈氣通天,便在樹前設置神龕,將其奉為“柏樹公”,香火不斷。村民戴平銀告訴記者,天氣晴朗的時候,每到落日時分,從寺院后的高地上望去,這棵側柏形似一位凱旋而歸的將軍騎著高頭大馬,栩栩如生,它便有了另一個名字——“將軍柏”。
據該寺殘碑記載,金代在澠池縣設韶州,在澠池北部黃河岸邊的利津渡口設利津縣,中關村因位于韶州和利津縣之間的關河要塞而得名。該村東側的數十里河灘從韶山之陰發(fā)源,曲折向北匯入黃河,是古時澠池縣城與黃河北岸山西省垣曲縣的唯一通道,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戴平銀告訴記者,他小時候聽老人說該村東王山和村西黑仗山均有綠林好漢占山為王的古寨,隋唐英雄劉武周起兵反隋時曾在村外河灘駐扎營盤,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將領衛(wèi)立煌也在此處練兵演講、布防抗敵,解放戰(zhàn)爭時中關村屬澠北五區(qū),附近發(fā)生過多次激烈戰(zhàn)斗……
“英雄好漢都沒了,兵荒馬亂的年代也過去了,寺廟也是毀毀建建好多次了,只有這棵側柏一直都在。”戴平銀說。
解放后,中關村人團結一心,致力于山區(qū)建設,鑿洞修路、聚水開渠、平整梯田,脫掉了貧困山村的帽子。改革開放后,村里不少“能人”領先致富,并以各種方式回報桑梓,爭相捐資翻修學校、寺院、橋梁,山村舊貌換新顏。時至今日,古老的側柏依舊生機盎然,見證著滄海桑田的世事變遷。
( 編輯:zhr ) |
古柏見證山村發(fā)展
來源:三門峽日報 發(fā)布日期:2015-05-15 打印

- 上一條:280幅老年書畫精品亮相三門峽
- 下一條:共同唱響中國夢